经济日报:理性看待银行利润增速下滑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当前,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下滑引发了诸多争议。上半年,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.6%,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4.5个百分点;今年一季度,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.3%,增速同比下降6.1个百分点,净息差同比下降0.23个百分点,单位资产盈利能力降低,利润增长主要靠“以量补价”。

银行利润增速下滑,主因是存贷利差收窄、息差收窄。去年以来,5年期以上LPR已实际累计下行45个基点,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、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和回升向好。今年1月至7月,企业贷款利率为3.94%,同比下降0.35个百分点。贷款利率持续下降的同时,尽管存款利率也有所下调,但二者的调降幅度并不一致,这造成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,银行的利润增速有所下滑。

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,为实体经济让利无可争议,银行利润增速下滑也符合客观规律。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的天职,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。银行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,当面临经济周期波动时,当国内需求不足时,当企业的生产经营遭遇困难时,若银行一味保持高贷款利率、高利润增速,“涸泽而渔”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。

银行利润增速下滑的幅度也不是越大越好,对此要有理性认知。有声音认为,“银行利润增速下滑,无非就是少赚点钱”。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,银行利润增速变化的背后,又事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、防范化解风险的空间与能力。

银行利润主要有三方面用途:补充资本金、化解风险、向股东分红。从资本金补充来看,根据监管规则,银行发放贷款受资本金约束,即“有多少本钱、干多大的事”。因此,银行若要保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,资本充足率必须满足一定标准。补充资本金有两个渠道,一是内源性补充,用利润补充资本金;二是外源性补充,发行股票补充资本金。当前,外源性补充渠道相对狭窄,内源性补充是主渠道。2018年至2022年,在六大国有银行的累计净利润中,约三分之二被用于补充自身的核心一级资本。从化解风险的角度看,银行既要用利润来核销坏账,也要未雨绸缪,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钱作为“对冲坏账的准备资金”。

不论是银行发放贷款、服务实体经济还是防范化解风险,都需要一定的利润作为支撑。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证监会日前联合召开的会议强调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,不仅力度要够、节奏要稳、结构要优,价格也要可持续。

因此,既不应质疑银行为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合理性,也不宜无视银行利润增速大幅下滑所隐藏的风险。接下来,政策引导、市场机制调节要协同配合,用好政策空间、找准发力方向。一方面,银行要算长远账,为实体经济减费让利,坚持服务“质价相符”,杜绝乱收费。另一方面,要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,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,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、稳投资、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。

(文章来源:经济日报)

责任编辑:hn1007

相关内容